月牙旁,你轻颦浅笑

向往的生活也许只是一种波普

O ever youthful, O ever weeping.


《思维简史》 -- 伦纳德·蒙洛迪诺

一本科普性著作,主要简述人类认知的进化史,但是我第一遍快速读完后感觉记到脑子里的知识比较少。读起来跟《人类简史》有些相似,都是通过故事入手,一个个故事与历史发展过程堆积起了整本书。如果说《人类简史》是人的进化过程,那么《思维简史》就是人的认知的进化过程。

认知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认知的进化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现在的世界。人类的认知进化史更像是人类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历史。作者书中花了不少篇幅简述其父亲在集中营中的故事,其中一段讲述其父亲在监狱里曾用面包圈和狱友交换一道数学题的答案,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仍然满怀求知欲令人印象深刻。作者说人类之所以高贵,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受求知的动力的驱使而破解了自然的密码——也正是好奇心将我们这个起源于非洲大草原上的物种带到了今天我们生活的社会。这就像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

人类认知过程的进化也是个不断推翻前人的历史,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从伽利略到牛顿,再从牛顿到爱因斯坦,都是在前人的历史上不断进化不断改进。

下面这段来自豆瓣网友的总结简述那段历史

公元前1400年,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出现,数学开始大放异彩,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时代,物理学又推进了一步,从神学进入到观察和推论的阶段,虽然后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基本都是错误的。亚里士多德不喜欢数学,他的观测都是定性而不是定量的,所以没有实验数据支撑的观点最后都是无根浮萍。 漫长的中世纪,教宗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相结合,成为不可动摇的真理。文艺复兴末期,一群伟大的科学家们开始冲击力学宇宙的大门,1564年伽利略出生,而在二十年前哥白尼发表了他的日心说论文,1597年,伽利略还在大学讲授托勒密的地心说,直到之后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随后的很多年里伽利略受到宗教迫害,1642年,伽利略病逝,同年牛顿出生,他被悄无声息的安葬,同时代有人写到:“不仅照亮了佛罗伦萨,也照亮了全世界和整个世纪。从这个非凡的人物身上,我们获得的辉煌要比从几乎所有其他普通哲学家身上获得的辉煌还要多。” 伽利略距离新世界只有一步之遥,而牛顿完成了这最重要的一步。他在爱好广泛,在数学,物理和炼金术都有涉猎,他发明了微积分用于解决数学的变化问题,他还研究光学,指出白光是一种混合光。历史在等待一个契机,1684年,哈雷提出了一个行星轨道运行的问题,他找到了牛顿,由此牛顿写了篇短文,论天体在轨道上的运动。接下来十八个月,牛顿继续研究,终于写出了物理学的不朽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力学三定律,即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改变这种状态。运动总量的变化与施加的动力成正比。任何作用力都会有一个相等的反作用力。1726年,牛顿病逝,从伽利略出生到牛顿病逝,整整160年,他们进去的世界被称为经典力学。 阻碍牛顿进一步前进的阻力来自于另一个认识世界的学科,化学。当物理学来到一座高峰的时候,化学远远滞后了,从拉瓦锡开始,化学家也开始了冲锋,最后门捷列夫找到了认识化学本源的钥匙,元素周期表。拉瓦锡发现了23种元素,由于法国大革命,他被宣判死刑,他请求缓刑以完成研究,法官说,共和国不需要科学家。一百多年后的1900年,法国被他设立铜像。1907年,门捷列夫去世,成为诺贝尔化学奖最大漏判。有超过800人获得过诺贝尔奖,仅有16个科学家被用来命名新元素,门捷列夫是钔,爱因斯坦是鎄。 1900年前后,所有人都认为物理学的所有问题都已经解决,再也不会有什么值得兴奋的东西了。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又一群科学家要向牛顿发起冲击。首先是普朗克,牛顿体系无法解释黑体辐射,普朗克决定解决这个问题,去证明原子是否存在,1900年,普朗克发布了他的新猜想,这一年被称为量子理论元年,后来爱因斯坦说,普朗克的推算是错误的,但是结论是正确的。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三篇论文,每一篇都值一个诺贝尔奖。他俏皮的说,对不起,牛顿,随后一脚踢开了量子世界的大门。 ```

所有伟大的成就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基于前人积累的知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而我们人类可能是唯一一个能够利用过去的知识和创新去创造的生物。归根结底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认知的历史,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让我们能够更清楚的认识现在的世界,传承与延续让我们如同滚轮一般持续的推动世界的发展。